一、项目实施背景
教育部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指出,本科教育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最重要基础,办出世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是本,本科教育是根。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学院本科教育教学水平,理学院多措并举,持续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深化本科课程改革创新,深耕课程及课堂质量,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坚持做到“以本为本”,不断提高学院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堪当时代重任、具有理学特色的南科新人。
二、项目措施
(一)强化顶层指导,创新成立教学提升委员会
为提升学院教学工作水平、学科竞争力、优化学科布局,理学院创新成立教学提升委员会,该委员会由学院各系1-2名热爱教学的资深教师代表以及校外专家学者组成,从教材编写、教师能力提升、精品课程建设等方面助推学院教学工作高质量发展;此外,各系选派1名学生代表加入教学提升委员会,为学院教学工作建言献策。通过听取专家学者的讨论意见、以及在校生与毕业生的需求,学院对培养方案进行针对性打磨,对专业课程进行全方位审查和更新。通过学生委员广泛收集学生对课程内容、排课安排等细节问题,及时反馈进行合理调整。与此同时,学院加强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估和反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果。此外,学院提倡和要求院领导、系主任及学院教师听课,了解课堂教学情况,做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院致力于让新思维、新方法注入本科课程建设,探索理学学科的卓越培养新路径,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
理学院教学提升委员会成员
(二)坚持立德树人,推进课程思政体系建设
为贯彻《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理学院于2022年3月启动“灯塔”行动,在全校范围内率先推进课程思政体系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灯塔”行动旨在激发教师的主体作用,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锻造一支“四有”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拔尖创新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高质量开展,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学院各系共推荐9位教师8门课程申报第一批培育课程,经过近一年培育及多次沟通交流,目前已通过评审委员会验收。2023年4月,经评审委员会现场评分推选,综合现场评分和课程课时、学生数量等,共评选出4门示范课程(《数理统计》、《应用随机过程》、《地球与空间科学导论》、《综合物理实验》),4门培育课程(《大地测量地球物理应用》、《有机化学实验》、《基础物理实验》、《分析力学》)。
(三)聚焦课程质量,扎实推动精品课程建设
作为学校最重要的通识理工基础类课程教学任务承担单位,2022-2023学年度理学院共承担全校通识必修理工基础类课程10门(共12门)。为做好理工基础类课程的教学工作,给学生后期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学院经过科学谋划、精心组织,改革创新传统线下课堂教学内容,扎实推动一流课程建设。目前,理学院已建设一流本科培育课程8门,正培育建设精品课程5门。同时,为满足南科大学生培养方案且符合学校发展规划,学院多门课程已建立起包括院士(含外籍)、讲席教授(含外籍)、教授等高水平的国际化教学团队。精品课程建设对学院本科课程建设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精品课程建设,推动了课程水平的提升,形成了课程建设的良性循环。
理学院一流课程建设情况
(四)健全激励制度,激发教师投入教学积极性
为了坚定落实学校“人才培养卓越计划”,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理学院首创学院教学奖评选活动,该奖旨在表彰学院师德高尚、教学水平突出、人才培养出色的本科教学一线教师,鼓励更多教师积极投入本科教学,支持和激励更多优秀教师成为“大先生”,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本科教育。目前,该奖共设置“卓越教学奖”、“杰出教学奖”和“优秀教学奖”三个奖项,如无符合条件者,奖项将空缺。学院成立教学奖评审委员会,由院领导、各系抽选的教授专家、学校教学工作部相关负责人、校外专家组成,并邀请学生代表进行监督。在评选考核标准上,该奖注重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的创新和多样化,鼓励教师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经个人申请、单位推荐、评审委员会审核、现场答辩等程序,理学院首届教学奖获得者产生:物理系讲席教授卢海舟获“杰出教学奖”,数学系副教授胡勇、化学系教授许宗祥获“优秀教学奖”。
理学院公布首届教学奖获得者
(五)打破常规模式,组建“基础科学攀峰班”
根据学校部署,集结理学院数、理、化等基础学科教学科研平台的优势资源,学院组建首届“理科·基础科学攀峰班”。为制定具有南科特色的拔尖人才培养方案,学院与校招生办、教学部等密切沟通协作,并多次与校内外的专家进行沟通讨论,打磨相关培养方案,打造具有南科大特色的本科综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该班将构筑以院士、讲席教授和青年教师为核心的强大导师团队,对本科学生提供一对一的个性化学术指导,为拔尖创新人才快速成长、脱颖而出提供有力保障。
“基础科学攀峰班”培养特色
三、项目效果
(一)课程及教学建设成果卓著
2023年6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的通知》,理学院《线性代数》和《大学物理B》2门课程入选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截至目前,理学院共有3门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量子力学》(南科大第一批唯一一门入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大学物理B》、《线性代数》]。受此影响,理学院目前有5门课程正向一流课程积极迈进,教学提升委员会助力培育建设。
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融合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深挖思政元素,厚植家国情怀,教学成果显著,如统计与数据科学系教授田国梁在《数理统计》中融入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工匠精神等,课间的“田老师五分钟”深受同学们喜爱。
理学院国家级一本本科课程入选名单
此外,学院教师荣获多项荣誉。数学系副教授胡勇、教学副教授陈懿茂、物理系讲席教授卢海舟获南科大2022年优秀教学奖,物理系高级实验师陈佶获南科大2022年杰出教辅奖。根据学校教学工作部的最新公示,数学系教学副教授王融拟获南科大2023年杰出教学奖,物理系教授陈朗拟获南科大2023年优秀教学奖,物理系实验师张欢拟获南科大2023年优秀教辅奖。
(二)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学生升学情况是衡量学校人才培养水平、教学质量和学风建设的重要指标之一。近年来,理学院本科毕业生整体升学比例稳步上升,2022届本科毕业生升学率为76.11%;截至2023年6月,2023届本科生升学率已超过82%。不少学生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香港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耶鲁大学等境内外名校及研究院深造,其中近三分之一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理学院近年来本科毕业生升学情况
(三)优秀学生典型不断涌现
近年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效果渐显成效,理学院组织的南科大学生参赛队伍在国内外各类竞赛中捷报频传。2022年,学院学子获得省级及以上奖项591人次,其中,数学和物理类竞赛成绩突出。在前不久举行的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决赛中,2020级本科生印容名、祝安铜分别获得数学类(高年级组)一等奖、二等奖;2022级本科生李晓玮、陈泽图获数学类(低年级组)二等奖。这是南科大数学系学子首次在该赛事中获全国一等奖,刷新了我校参赛历史成绩。此外,在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创新杯”地球物理知识竞赛上,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学子组成的代表队获固体地球物理组特等奖、重磁电勘探组三等奖,2019级本科生李浩淇同学荣获固体地球物理组最佳个人奖并在闭幕式期间作为学生代表发言。
在学术上,本科生广泛参与科研论文的发表,收获业界肯定。数学系本科生魏元哲与导师合作在Runge-Kutta方法的稳定性研究方面取得研究成果发表于SIAM Journal on Numerical Analysis;物理系本科生朱炫然等在实验中实现了由不定因果序驱动的量子冰箱,相关成果发表于Physical Review Letters;物理系本科生万雨豪等在铁磁轴子绝缘体中拓扑磁电效应研究方面的工作发表于National Science Review。
科研主图
印容名在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决赛上领奖(右四)
此外,数学系本科生宋阳本着为人民服务、到人民中去建功立业的初心,响应国家号召,投身军营,成为南科大首位女兵。曾入选“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服务联合国机构”项目(第二批)的统计与数据科学系本科生邓春丽(如今为统计系2021级硕士研究生),获评“深圳2022年度十大志愿者”。
宋阳(左)、邓春丽(右)
在学校举行的南方科技大学十佳本科毕业生评选大会上,理学院学子过关斩将、载誉而归。数学系宋阳、化学系张翀赫获南科大2022届本科十佳毕业生;数学系刘宇涵,物理系孙介朴、石晶晶、丁启维获南科大2023届十佳本科毕业生。理学院连续三年举办理学院“十佳毕业生”评选活动,是南科大首个学院级的毕业生评选活动,旨在表彰拔尖创新人才,树立优秀毕业生典型,支持卓越菁英更好发展,激励更多的理学院学子不断创先争优。
张翀赫作为本科毕业生代表在南科大2022年毕业典礼上发言
理学院学子获南科大2023届十佳本科毕业生
为表彰拔尖创新人才,树立优秀毕业生典型,支持卓越菁英更好发展,理学院连续三年举办理学院“十佳毕业生”评选活动,是南科大首个学院级的毕业生评选活动。学院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评选力度,分别举办本科生专场和研究生专场评选活动,激励更多的理学院学子不断创先争优。
理学院2023届“十佳本科毕业生”评选现场
四、项目创新点
(一)创设教学提升委员会
首创教学提升委员会,提出“校内专家+校外专家+学生”的三位一体的创新机制。学生力量加入,有利于学院及时了解掌握学生反馈的实际问题,做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推动学院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二)率先启动“灯塔”行动课程思政建设
在全校范围内,率先启动“灯塔”行动,推动学院课程思政建设,激发教师的主体作用,发挥课程的育人作用,构建“三全育人”格局,着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拔尖创新人才。
(三)首创学院教学奖
理学院重视教师教学科研比翼齐飞,鼓励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设立教学奖,奖励优秀教师。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不断优化教学理念和方法;对教学存在困惑的教师,教学提升委员会及时给予帮助与指导......这些举措旨在激励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并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体验。
(四)创建“基础科学攀峰班”
学院集中优势资源,成立“基础科学攀峰班”,广泛汲取校内外优秀培养经验,缜密制定培养计划,积极探索基础学科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所需,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